|
您的位置:首页 >> 目录摘要 >> 2022年第06期 |
|
|
硅表面活性剂增强的双网络耐高温多孔有机硅弹性体 |
作者:admin |
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时间:2022-12-7 11:16:04 阅读:352次 【字体:大
中 小】 |
山东大学郝京诚课题组采用聚醚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、丙烯酸酯改性硅油和水3种组分制备了稳定的油包水〖DK〗(W/O)乳液。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水解稳定性差,在酸或碱催化下能够快速水解产生硅羟基(硅醇)化合物,硅烷醇经酸或碱催化继续发生缩聚反应。他们巧妙利用硅表面活性剂易水解这一特性,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构筑多孔有机硅弹性体的有效策略:聚醚改性三硅氧烷既可作为表面活性剂阻止相分离,又可作为可聚合链段形成交联网络,即在乳液中的三硅氧烷链、聚二甲基硅氧烷链经过酸催化水解、碱催化缩聚二步反应,可形成柔性交联网络,再通〖LL〗过紫外光引发聚合,丙烯酸酯链段形成第二重交联网络,干燥除水后制得双交联多孔有机硅弹性体。光引发聚合40 min,光引发剂占油相体积比为5%时制备的弹性体耐压缩性能最好,最大可承受60%的压缩应变,并且在45%的压缩应变下进行50次循环压缩仍具备良好的回弹性能。该有机硅弹性体含有丰富的孔结构,孔径在10~100 nm之间,具有一定的疏水特性。双交联网络使得弹性体具有出色的耐高温性能,分解温度达370 ℃,远高于已报道的绝大多数有机硅弹性体的分解温度。另外,丙烯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工艺成熟、廉价易得,显著降低了多孔有机硅弹性体的生产成本,为规模性开发有机硅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应用前景。该研究以“硅表面活性剂增强的双网络耐高温多孔有机硅弹性体”为题,发表在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》2022年第43卷第10期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2011年第01期 |
|
2011年第02期 |
|
2011年第03期 |
|
2011年第04期 |
|
2011年第05期 |
|
2011年第06期 |
|
2012年第01期 |
|
2012年第02期 |
|
2012年第03期 |
|
2012年第04期 |
|
2012年第05期 |
|
2012年第06期 |
|
2013年第01期 |
|
2013年第02期 |
|
2013年第03期 |
|
2013年第04期 |
|
2013年第05期 |
|
2013年第06期 |
|
2014年第01期 |
|
2014年第02期 |
|
2014年第03期 |
|
2014年第04期 |
|
2014年第05期 |
|
2014年第06期 |
|
2015年第01期 |
|
特约专栏 |
|
2015年第02期 |
|
2015年第03期 |
|
2015年第04期 |
|
2015年第05期 |
|
2015年第06期 |
|
2016年第01期 |
|
2016年第02期 |
|
2016年第03期 |
|
2016年第04期 |
|
2016年第05期 |
|
2016年第06期 |
|
2017年第01期 |
|
2017年第02期 |
|
2017年第03期 |
|
2017年第04期 |
|
2017年第05期 |
|
2017年第06期 |
|
2018年第01期 |
|
2018年第02期 |
|
2018年第03期 |
|
2018年第04期 |
|
2018年第05期 |
|
2018年第06期 |
|
2019年第01期 |
|
2019年第02期 |
|
2019年第03期 |
|
2019年第04期 |
|
2019年第05期 |
|
2019年第06期 |
|
2020年第01期 |
|
2020年第02期 |
|
2020年第03期 |
|
2020年第04期 |
|
2020年第05期 |
|
2020年第06期 |
|
2021年第01期 |
|
2021年第02期 |
|
2021年第03期 |
|
2021年第04期 |
|
2021年第05期 |
|
2021年第06期 |
|
2022年第01期 |
|
2022年第02期 |
|
2022年第03期 |
|
2022年第04期 |
|
2022年第05期 |
|
2022年第06期 |
|
2023年第01期 |
|
|
|
|
主办单位:
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
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
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协办单位:
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浙江赢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
|
|
|
|